形态描述
形态(据广西龙胜标本) 成鸟:前头橄榄金黄色,与具黄色轴纹的褐黑色头顶截然区分;枕部、颈部至上背暗栗,并有近白色细轴纹;上体余部褐灰,渲染橄榄绿;小覆羽与上背同色,大、中覆羽绒黑;飞羽暗褐,初级飞羽基部以及外侧4—5枚初级飞羽、内侧第八枚以次的初级飞羽外缘橄榄金黄色,形成一个长的倒“U”字形斑;约自第四枚至第八枚初级飞羽中部绒黑;次级飞羽内侧与上体相似;次级飞羽有白色细端斑;尾羽暗褐,有橄榄金黄色羽缘;头侧近白;眼先黑,有明显的宽髭纹;上喉微黄;下体近白,渲染以浅皮黄色。
幼鸟(1965年7月7日采自四川屏山):上体与成鸟相似,但背部明显多暗褐色,下背更沾染栗褐色;头顶褐黑部分与前额和枕部栗色没有截然界线,且染有暗栗色;颏、喉和腹部中央呈淡乳白色;下体余部几纯为橄榄灰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6) 9,9,9 108.0 9.71) 54.63) 45.42) 19.6
(99-114) (9—11) (53—58) (44.5—48) (18.5-22)
♀♀(1) 8 9.5 8 52 44.5 19
幼鸟(1965年7月7日采自四川屏山):上体与成鸟相似,但背部明显多暗褐色,下背更沾染栗褐色;头顶褐黑部分与前额和枕部栗色没有截然界线,且染有暗栗色;颏、喉和腹部中央呈淡乳白色;下体余部几纯为橄榄灰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6) 9,9,9 108.0 9.71) 54.63) 45.42) 19.6
(99-114) (9—11) (53—58) (44.5—48) (18.5-22)
♀♀(1) 8 9.5 8 52 44.5 19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前头橄榄金黄色,头顶褐黑,具浅色轴纹;枕颈栗色,亦具浅淡纵纹;上体灰褐沾橄榄绿;翅、尾暗褐,羽缘大都金黄;髭纹宽阔明显;头侧和下体染乳黄色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6) 9,9,9 108.0 9.71 54.63) 45.42) 19.6
(99-114) (9—11) (53—58) (44.5—48) (18.5-22)
♀♀(1) 8 9.5 8 52 44.5 19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6) 9,9,9 108.0 9.71 54.63) 45.42) 19.6
(99-114) (9—11) (53—58) (44.5—48) (18.5-22)
♀♀(1) 8 9.5 8 52 44.5 19
生物学
生态在四川东南部地区,此鸟栖息在海拔1,500-1,600米的竹林、青柄林。住四川凉山地区,栖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。剖检5月采得的5只鸟胃,除1只空胃外,内含物有昆虫碎片(3次)、蜘蛛(1次)(据李桂垣)。1955年4月在广西龙胜获得的一鸟,是在海拔1,600米的红崖山活动时采得。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1955年4月采自广西龙胜的一只雄鸟,与采自四川屏山的5号标本(4♂♂,1♀,1965年7月)相较,初级飞羽基部和羽缘的黄色鲜亮,少有绿色渲染。上体暗褐灰,非如成鸟之富有褐色和绿色渲染。下体浅皮黄,而微有浅绿黄色。这些差异由于没有足够的不同年代、不同产地的标本,未能确定为个体变异或地理差异。
生态在四川东南部地区,此鸟栖息在海拔1,500-1,600米的竹林、青柄林。住四川凉山地区,栖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。剖检5月采得的5只鸟胃,除1只空胃外,内含物有昆虫碎片(3次)、蜘蛛(1次)(据李桂垣)。1955年4月在广西龙胜获得的一鸟,是在海拔1,600米的红崖山活动时采得。
生态在四川东南部地区,此鸟栖息在海拔1,500-1,600米的竹林、青柄林。住四川凉山地区,栖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。剖检5月采得的5只鸟胃,除1只空胃外,内含物有昆虫碎片(3次)、蜘蛛(1次)(据李桂垣)。1955年4月在广西龙胜获得的一鸟,是在海拔1,600米的红崖山活动时采得。